看到有很多读者留言问小编怎么解决“总是使用银行卡支付”的问题,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,本文就来说明微信默认支付方式的原理,给大家之后使用过程提供参考。
微信支付优先级最高的规则是“沿用上一次的支付方式”。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比较清楚,只要手动选择了一个支付方式,下一次大概率就是它。
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,当支付方式的余额不足以支付这笔订单(例如零钱、零钱通),或者商家不支持上一次的支付方式时(例如信用卡),微信会帮忙修改支付方式,进而大概率选中银行卡。
零钱和零钱通的额度不足很好理解,只要余额<订单金额,就会触发这一逻辑。信用卡的支付方式比较特殊,有每日限额,不支持发放红包,向商家付款时需要商家支持信用卡付款,否则无法调用信用卡付款。
微信支付还有一个隐藏的坑,就是在“收付款”板块选择“优先支付方式”只对出示付款码场景生效,手动支付时只有“沿用上一次支付方式”的逻辑存在。据笔者亲测,如果上一次使用零钱付款,当零钱不足以支付订单且零钱通有余额时,会优先选择零钱通,再选择银行卡。所以微信支付的系统顺序应该是“零钱=零钱通>银行卡”。
这个逻辑带来的隐藏问题是,大家基本不会在零钱/零钱通放太多的钱,在指纹/刷脸支付盛行的年代,基本不会有太多人注意支付方式,所以只要有一次大额支付使用了银行卡,那么后续都会使用银行卡付款。
想必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,微信支付虽然只有一层“沿用上一次支付方式”的使用逻辑,但是在复杂场景下会出现不同的默认支付方式,进而让用户对自己的支付方式失去控制感,形成了“怎么老是用银行卡支付”的错觉。
也有些朋友质疑微信更新版本后,系统会将支付方式默认为银行卡,这个具体不知真假,但以微信团队的格局来看,应该是不屑于干这种事情的,即使发生了也大概率是系统Bug吧,毕竟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等。
微信本可以和支付宝一样让用户自定义支付顺序,按照优先级一层一层进行判断,但是因为微信是国民级产品(日活破12亿),设计理念偏向简单化,所以支付逻辑也做得非常简单。但在简单的逻辑下却出现了更多大众难以理解的情况,也有些黑色幽默的成分在里面。
所以如果想要解决“支付时总是使用银行卡”的问题,最好是在一个常用的支付方式里放足够的钱,或者在付款时多注意一下支付方式,出现银行卡时手动切换。最坏的情况就是解绑银行卡,在需要支付大额订单时再将银行卡绑定回来。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帮助。